近日,湖南省湘阴县政府网站公布了县民政局就政协委员《关于重视农村大龄青年择偶难的建议》所作答复,称“目前农村大龄青年择偶难问题比较普遍和突出,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婚姻问题正在逐步由个人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”,并明确相关工作,“鼓励女青年留在家乡”。
“鼓励女青年留在家乡”的建议,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;而随后不久,有媒体刊发了一篇题为《“暖农村大龄男被窝工程”很有必要》的文章,让争议进一步发酵。
面对舆论的批评,湘阴县当地进行了澄清,表示“其实我们只是鼓励,不一定非得要她们这样(农村女青年留在家乡)”;而刊发该争议文章的媒体,也对标题和内容进行了修改,删除了“暖被窝”等带着一丝粗俗色彩的表述。
但这些澄清、纠正的举动,并未能彻底摆脱物化女性的外界指责。那么,为何基于农村大龄青年立场的善意建议,却遭到了一致的群嘲?
首先我们要看到,上述建议所触及的剩男危机、光棍危机,的确是困扰农村的棘手问题。
到底有多棘手呢?农村剩男问题的背后,是男女性别失衡,而卫健委前几年曾公布了一项数据—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,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,而我国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最严重、持续时间最长、波及人口最多的国家。
男多女少导致婚姻市场结构性失衡,而“高嫁低娶”的传统观念,又进一步放大了收入水平和阶层地位更低的农村男青年的娶妻难度。毕竟,他们可能连基本的彩礼都支付不起。
不过,找准病灶不是关键,关键是如何开出药方?“鼓励女青年留在家乡”,以及所谓的“暖农村大龄男被窝工程”,之所以引发争议,还是因为它是一种南辕北辙的解决模式。
男女比例的失衡,发轫于传统观念中的重男轻女思想,农村家庭本着养儿防老的态度,对男女区别对待。在不平等的性别环境下,有的女性被物化为生育的工具,或者在“男主外、女主内”的思维下,被定义为只能操持家务的家庭角色。
事实上,基于“单身男年纪大了生病没人服侍”,而鼓励女性年留乡,或者把女性当成“暖农村大龄男被窝”的工具,本质上都是物化女性思维的体现。在它的逻辑底层,女性依旧不是独立完整的个体,而是男权社会下男性的从属,其职责定位就是服侍男性和家庭。
然而,为什么年轻女性纷纷逃离乡村呢?抛开城市收入更高的因素,不还是因为,传统的男权观点下,女性遭受着各种隐性的歧视,无法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角色,只能困守家庭,甚至沦为生育的工具?
以物化女性的思路,来解决物化女性导致的农村光棍危机,这不是救农村大龄青年的急,反而是将他们推向择偶更难的境地。
男女性别失衡导致的光棍危机,确实在不断凸显,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,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病急乱投医。
近些年来,从国家到地方层面,着手解决这一问题的努力很多。比如对采血鉴定胎儿性别的针对性打击治理;再比如,民政部此前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一批婚俗改革实验区,针对天价彩礼等问题进行婚俗改革。类似举措,都是正确而有益的尝试。
不管怎么说,婚姻自由、男女平等的文明常识,不应该被随意破坏。而破解农村大龄青年择偶难问题,需要的恰恰不是让女性留乡,把女性当做暖被窝的工具,而是尊重她们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,把她们当做完整的个体看待。
如果还是带着物化女性的封建残余思维,来看待光棍危机,并乱开解药,只会加剧年轻女性逃离乡村、逃离农村大龄青年的步伐。
文/凤凰网特约评论员 熊志